什麼是疝氣?
疝氣的形成和患者的體質有著很大的關係,若腹腔內壓力增大,迫使腹腔內的遊離臟器如:大腸、小腸、盲腸、卵巢、輸卵管等臟器離開原來的部位,移至不正常的位置皆稱為「疝氣」。
其中腹腔內容物(如大腸、小腸等)經腹股溝移至陰囊中稱為「腹股溝疝氣」,是最常見的疝氣,佔疝氣的90%以上,我們平常講的疝氣都是指這一種,故又稱為『脫腸』或『墜腸』。
疝氣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疝氣的發生,是因為老化、受傷、用力過度(如提拿重物、咳嗽、大小便時腹部用力)、抽煙、懷孕、肥胖等等因素,造成腹壁薄弱、撕裂,或導致腹壓增大而產生;但亦有可能是因為睪丸至出生後從腹腔下降至陰囊時發生下降路徑閉鎖不全,形成鞘狀突,使腹腔的水分、小腸、大腸、盲腸、網膜或卵巢等腹腔內容物掉到腹股溝或陰囊中,而形成了疝氣。
以下為會增加腹腔壓力的因素,應儘量避免或改善及治療
- 肥胖
- 提重物
- 咳嗽
- 大小便時的用力
- 慢性肺疾病
- 腹水
常見的疝氣類型
1. 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疝氣是最常見的疝氣類型,成人疝氣中有90%屬於此類。男性罹患腹股溝疝氣的機率遠高於女性,且依成因分為以下兩種:
- 間接型腹股溝疝氣:通常與先天因素相關。
- 直接型腹股溝疝氣:多因後天腹壁薄弱所致。
2. 股疝氣
股疝氣發生在大腿與腹部相接處,腸子或腹腔網膜伴隨股孔從腹股溝外側、大腿內上方突起。而腸子會穿過股環組織脆弱部分,進入大腿股動靜脈附近之股孔突出,而且比腹股溝疝氣更容易在早期就有嵌頓或壞死的危險。
3. 臍疝氣
臍疝氣多發生於肚臍附近,導至肚臍突出,腸子或腹腔內容物會因腹壁肌肉的弱點而突出,導致肚臍鼓起。此類型疝氣多發於嬰幼兒和成年女性。
4. 切口性疝氣
若患者曾接受腹部手術,大部分的切口性疝氣會沿著傷口的方向發生。
根據醫學臨床統計.黑人罹患疝氣比例最高,約10%,黃種人次之,約7%,白種人最低,約5%。
而以台灣地區進行的統計,幼兒疝氣的比例約8%,而早產兒則高達10%以上,男女比為1.1:1;成人疝氣的比例約6%,男女比為9:1,每年會有約4萬名患者接受疝氣手術治療。而推估全球疝氣患者人口,應超過3億人口數,為數不小。
如何預防疝氣?
雖然醫學上沒有絕對的預防方法,但參照後天性疝氣發生原因,建議 有疝氣體質的人可以嘗試以下生活方式,或許能有所幫助:
- 戒菸:尼古丁等物質會誘發慢性咳嗽,長期用力咳嗽容易引發疝氣,甚至使疝氣復發
- 維持體重:過重的體重會增加腹部壓力,減輕體重對於預防疝氣有所幫助
- 良好的飲食習:均衡攝取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多補充蔬果,避免便秘,從而預防疝氣的發生
- 攝護腺疾病治療:男性攝護腺如肥大,則排尿時腹部將需相當用力,也容易誘發疝氣,因此接受攝護腺治療也可減少疝氣的發作
- 避免抬舉重物:盡量避免抬舉重物,減少腹部施力的動作,以減少疝氣的風險
儘管無法完全避免疝氣的發生,但是遵循這些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風險。更重要的是,若疝氣發生了還是需要進行手術才可根治唷!